说实话,2022版建筑防火规范的改动还真不少,让我这个从业多年的建筑设计师都有点应接不暇。记得新规刚发布那会儿,办公室里大家讨论最多的就是那些细到让人发指的技术指标 – 比如说防火分区面积调整、疏散距离计算方法的改变,还有那个让很多项目都要重新改方案的”外墙保温材料燃烧性能”要求。作为一个经历过几次规范更迭的”老建筑人”,我深深觉得这次修订不只是简单修修补补,更像是给整个建筑防火体系来了场”大手术”。
防火分区:从”一刀切”到精细化管控
最明显的改变要数防火分区的调整了。新规把原来的单一控制指标变成了”多层分级”的管控思路,说实话这个改动确实更合理。以前那种”不管3721,5000平米就是红线”的做法,现在想想确实有点简单粗暴。就拿我们去年做的那个商业综合体来说,地下一层是超市,地下二层是停车场,按照老规范都得按最严标准来,但新规允许根据不同功能分区区别对待,不仅更符合实际防火需求,还给我们设计院省了不少空间利用率的烦恼。
不过要提醒的是,新规中对医疗建筑和教育建筑的防火分区要求反而收得更紧了。我专门查过修订说明,这主要是因为近年来几起重大火灾都发生在人员密集场所,血的教训让规范编制组不得不提高安全系数。现在做学校项目,连走廊长度都得重新测算,稍不注意就可能触碰红线。
疏散设计:数字背后的安全逻辑
疏散距离的计算方法调整是个”技术活”,但影响却是实打实的。新规引入了”行走距离”的概念,这个改变相当有意思 – 它不再只关心直线距离,而是把人员实际行走路线都考虑进去了。举个例子,一个L形的办公楼走道,在旧规范里可能达标,但现在要沿着墙根把每个拐角都算上,结果可能大不相同。
更值得注意的是新增的”避难层”要求。高层建筑现在必须每隔50米设置避难层,这个50米怎么量?是从首层室外地面算起!我们有个项目就栽在这个细节上,原以为按照楼层高度计算没问题,结果审查时被打了回来。设计师们真的得仔细吃透每个术语定义,稍有不慎就可能要返工。
材料革命:防火与节能的新平衡
外墙保温材料的新规可能是争议最大的部分了。现在高度超过27米的住宅楼禁用B1级以下材料,这条直接把很多常用保温板给”毙”了。但换个角度看,去年长沙那栋起火的高层住宅要是有这条规定,或许悲剧就能避免。规范编制组的专家私下说过,这个调整其实酝酿很久了,是在权衡了无数次节能与防火的矛盾后才做出的决定。
说到材料,不得不提新增的”防火封堵”技术要求。那些穿墙管道的封堵做法现在都有详细规定,连防火密封胶的耐火时限都明确到小时。看起来是小事,可一旦着火,这些小细节往往就是阻断火势蔓延的关键。我们最近的项目验收时,消防部门拿着放大镜检查每个穿墙节点的场景,还真是让人印象深刻。


- 最新
- 最热
只看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