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地标:甲秀楼

1、甲秀魅影

甲秀楼朱梁碧瓦,四周水光山色,与涵碧潭、浮玉桥、芳杜洲、翠微阁、观音寺、武侯祠、海潮寺等合成一组瑰丽的风景,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江东之为其取名“甲秀楼”,寓意“科甲挺秀,人才辈出”。 甲秀楼建成前,贵州没有出过状元,甲秀楼建成后,明清两代“人才秀甲天下”,出现了“一武两文三状元”、“七百进士六千举人”的骄人佳绩。如今,甲秀楼已成为贵阳市中心的“文化地标”,是历史与现代之间的文化桥梁,不可多得的文旅打卡点。

2、甲秀流年

甲秀楼,位于贵阳市南明区滨河路与西湖路的交叉处,筑于南明河鳌矶石上。据首轮《南明区志》记载,甲秀楼始建于明朝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为贵州巡抚江东之、巡按应朝卿建,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400多年来,甲秀楼多次毁坏、重修,历经沧桑。人们现在见到的甲秀楼,是20世纪80年代初,依清宣统年间样式重修的。楼基部分采用现代建筑材料和技术,新建水月台辅佐。楼额“甲秀楼”三字,系宣统年间贵阳人谢石琴所书。谢石琴是贵阳第一家照相馆的创办人,原匾十年动乱中散失,后寻回“秀、楼”两字,另据过去的照片,配写“甲”字。楼西门外台阶上曾矗立两根铁柱,分别是清雍正十年(1732年)云贵总督鄂尔泰和嘉庆二年(1797年)云贵总督勒保镇压贵州当地民众反抗后收缴的兵器铸造而成,1952年被拆除,现存于贵州省博物馆。据说20世纪40年代,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来过甲秀楼,对其赞不绝口。1985年9月,著名美术家刘海粟来此参观,曾写诗一首赞叹“山吐晴岗翠欲流,一泓涵碧剪新绸,南天风物多灵气,占尽春光甲秀楼。”

明万历二十六年,即1598年,时任贵州巡抚的江东之捐俸银在河中修建堤坝防洪,在涵碧潭附近垒石作奋鳌状,即“鳌矶石”,鳌矶石上建一座高楼,寓意“独占鳌头”,以培文运,振文教,鼓励黔贵学子勤奋学习,建功立业。不久,江东之因平叛不顺被免职,临走时还留下了建楼的银两。江东之离任后8年,贵阳士绅续建石桥、阁楼完工,此时江东之已在老家安徽歙县病逝,没有看到楼的建成。顾名思义,甲秀楼表示“科甲挺秀,人才辈出”的含义,但江东之很可能不是“甲秀楼”的命名者,因为江东之留下的著作里从来没有“甲秀楼”一词,“甲秀楼”一词目前最早见著于江东之的接任者郭子章所著的贵州地方志《黔记》一书。说来奇怪,贵州在未建甲秀楼之前,没有出过状元,甲秀楼建成后,人文蔚起,向学之风日盛,明清两代“人才秀甲天下”,以“万马如龙出贵州”之势,创造了“一武两文三状元”“七百进士六千举人”的骄人成绩,其中夏同龢成为中国唯一的状元兼留学生,曾得到慈禧太后批准,在紫禁城中骑马前行,荣耀至极。“果然文物胜江南”。正可谓是:一楼之建,尽彰贵阳钟灵毓秀之本色,又显筑城孕育人才之灵气。

据《贵州省志·建筑志》记载:“现存甲秀楼为3层三重檐四角攒尖顶石木结构阁楼。”首轮《南明区志》记载:“1982年,甲秀楼作为始建于明朝的古建筑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在浮玉桥北头修建石木结构、造型典雅的‘城南胜迹’牌楼。甲秀楼加上浮玉桥、涵碧亭、水月台、‘城南胜迹’牌楼、翠微园,形成以甲秀楼为中心的甲秀楼景区,迎接国内外游客频频来访问和游览。”《南明区志(2001年—2015年)》记载:“2006年6月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甲秀楼为贵阳市标志性建筑。”从古时游人宴集之所、文人雅士题咏之处到今日的贵阳人文历史的见证、贵阳市市徽、文化地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贵州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甲秀楼已不是一般的亭台楼阁,而是凝聚黔贵人民的文化纽带。一砖一瓦,一石一木,都为黔贵文化所浸染,是黔贵文脉传承、人文教化的象征。巍巍乎,奇楼甲秀天下;洋洋乎,人才辈出黔中。

文图提供:南明区档案馆

3、甲秀长联

踏进甲秀楼下,映入眼帘的便是下面这幅超长的楹联,由清代楹联家刘蕴良创作,原联206字发表于1915年《贵州公报》,现存174字版本为贵州省著名楹联研究学者向知方先生精炼,贵阳师范学院李独清教授发表于《关于甲秀楼长联的建议》一文中,内容涵盖贵州三千年历史与地理风貌,被誉为中国三大名联之一

图片[17]-贵阳地标:甲秀楼 - 优集之狐-优集之狐

上联‌: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让我一层更上,眼界拓开。看东枕衡湘,西襟滇诏,南屏粤峤,北带巴夔,迢递关河。喜雄跨两游,支持岩疆半壁。恰好马撒碉隳,乌蒙箐扫,艰难缔造,装点成锦绣湖山。漫云筑国偏荒,难与神州争胜概。

下联‌:数千仞高陵牛渡,永镇边隅,问谁双柱重镌,颓波挽住。想秦通僰道,汉置牂牁,唐靖苴兰,宋封罗甸,凄迷风雨。叹名流几辈,留得旧迹千秋。对此云送螺峰,霞餐象岭,缓步登临,领略些画阁烟景。恍觉蓬州咫尺,招邀仙侣话游踪。‌‌

该长联由贵州省著名书法家王萼华先生书于1986年10月。

甲秀楼长联从问世到完善经历七十多年,他倾注了原作者刘蕴良和众多历史、文学、楹联、书法学者的心血,终究成为气势恢宏、蕴意深邃、可唱可诵的苍凉感喟楹联上乘之作。


穿过甲秀楼一楼,便来到甲秀楼后面的小院子,转过身来便可以看到整栋甲秀楼,大门两侧挂着的另一幅楹联如下。

图片[18]-贵阳地标:甲秀楼 - 优集之狐-优集之狐

其联曰:

风尘莽荡此登楼,问两游郡县,休戚何如?忧乐莫忘平日志;

身世苍茫一搔首,叹万里江山,古今多故,安危须仗出群才。

此联为清代当地官员易佩绅所撰,具有深层的忧患意识,忧国家之安危,忧百姓之苦乐。这是因为易佩绅所处清朝政府风雨飘摇的年代,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的战争赔款转嫁到老百姓头上,导致社会矛盾异常尖锐,在贵州这块贫瘠之地显得尤为突出。“风尘莽荡此登楼”讲的就是这个背景,作者来到甲秀楼。“问两游郡县,休戚何如?”这一问不仅是对贵州各郡县民生的关切,也是对神州大地的关切。“忧乐莫忘平日志”,是在自警又在自律:在楼上观赏风光,或忧或喜,都不要忘记男儿志兮天下事耳。其实,这也是对世人的告诫。

“身世苍茫一搔首”,国家多事、社会动荡岂能置之度外,怎能不搔着头发寻思救国安邦之计,“叹万里江山,古今多故,安危须仗出群才。”便是苦思冥想的结论。我国幅员辽阔,居安思危,治国安邦必须依靠出类拔萃的人才啊!易佩绅这副对联凝聚了整个时代忧国忧民的精神,这正是甲秀楼的灵魂,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贵州人乃至所有中国人!

4、甲秀文物
5、甲秀翠微
6、甲秀文萃

1、傅教授根清先生《贵阳甲秀楼》诗曰:

涵碧亭边甲秀楼,鳌矶石上几经秋。
南明㶁虢东流水,道尽筑城岁月遒。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相关推荐
  • 暂无相关文章
  •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