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电气设计有哪些新标准? - 优集之狐-优集之狐

高层建筑电气设计有哪些新标准?

话题来源: 专题:设备管井、管沟

最近在设计一栋30层的写字楼时,我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电气竖井的空间实在捉襟见肘。这让我不禁思考,如今高层建筑的电气设计到底有哪些新标准?特别是在寸土寸金的城市核心区,如何平衡安全规范与空间利用率?记得去年参与的一个项目,就因为电表箱操作距离不足800mm被验收卡住,最后不得不把相邻的保洁间改成了电井延伸区。

电井尺寸的新考量

GB51348-2019标准实施后,电气竖井的设计要求明显提高了。最典型的变化是,不仅要满足设备布置的基本尺寸,还得确保有足够的操作维护空间。比如我们常用的单相12位非金属电表箱,现在南方电网要求表前必须留出800mm的操作距离——这个数字比很多人想象中要大得多。有个同行开玩笑说,现在的电井都快赶上小型设备间了。

值得一提的是,消防设备的增加也让电井设计更复杂。除了传统的强电弱电桥架,现在还要考虑应急照明配电箱、消防电源监控模块等设备的安装空间。上周参观的一个项目,就因为没预留消防桥架位置,最后只能在混凝土楼板上现场开洞,既耽误工期又增加成本。

管线布置的艺术

现在的电井简直就是个”立体拼图游戏”。母线槽、电缆桥架、光纤线槽要分层布置,强电弱电还得保持安全距离。有个项目为了节省空间尝试把消防桥架和普通桥架叠放,结果验收时被要求全部返工——消防线路必须独立敷设这个原则,在新规范里写得明明白白。

最近接触的智能建筑项目更考验设计功力。楼宇自控、安防监控、5G室内分布系统都要在弱电井里找位置。有家设计院创新性地采用了”三明治”式布局:最下层放配电箱,中间层走强电桥架,最上层布置弱电线槽,居然在1.5米×1.2米的竖井里塞下了所有设备。

容易被忽视的细节

很多设计师会忽略电井门的开启方向这个”小问题”。去年某高端写字楼项目,电井门设计成内开,结果装上800mm深的配电箱后,检修时门根本打不开。现在的新标准明确要求:当设备安装深度超过600mm时,门必须外开或采用推拉门。

还有个有趣的发现:以前电井地面一般不做特殊处理,现在越来越多的项目开始要求做防水门槛。有次暴雨,某大厦电井进水导致母线槽短路,整栋楼停电8小时。血的教训告诉我们,GB50352-2019里关于电井防水的要求真不是摆设。

说实话,现在做高层电气设计就像在玩”三维俄罗斯方块”,既要符合越来越严格的新规范,又要为未来可能增加的设备预留空间。最近有个项目,我们特意在电井里预留了20%的扩容空间——业主起初觉得浪费,但三年后加装充电桩配电系统时,这个决定被证明是极具远见的。

评论 共11条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 头像青石0
    • 头像愤怒的海洋0
    • 头像星辰的尘埃0
    • 头像暗影歌0
    • 头像皮匠曹0
    • 头像冷血围观者0
    • 头像星辰画师0
    • 头像BladeDancer0
    • 头像暴躁的螃蟹0
    • 头像BouncyBunny0
    • 头像鬼域游侠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