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建设项目中的绿地计算标准,可能不少人会觉得这不过是简单的绿植覆盖率计算,但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作为一名参与过多个城市规划项目的从业者,我常常遇到开发商对绿地计算标准的疑惑——为什么明明种了很多树,绿地率还是不达标?这里面可是有着不少门道。
绿地计算的核心标准
现行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17)对建设项目的绿地计算有着明确规定。绿地率不低于30%是个硬性门槛,但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绿地”可不是单纯指看得见的树木植被。地下车库顶部绿化、屋顶绿化虽然也是绿色,但其有效系数得打折扣——通常按实际绿化面积的30%-60%计算,具体得看覆土厚度和植物配置情况。
举个实际案例,去年上海陆家嘴一个商业综合体项目就因为地下车库顶部覆土厚度不足1米,按规定只能按30%计算其绿化面积,差点导致绿地率不达标。最后还是通过增加立体绿化才解决问题。
容易被忽视的计算要点
很多项目在设计阶段最容易踩的坑就是水面计算问题。虽然水系能提升景观品质,但计算绿地率时,硬质驳岸的水面最多只能算20%面积!想靠大面积水景来充数的开发商可得失望了。不过如果采用生态驳岸处理,这个比例可以提高到50%左右,这就是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项目开始重视生态化设计。
还有个有趣的细节——停车场里的树穴。你可能想不到,那些规整排列的行道树坑,单个面积不足1㎡的通常是不计入绿地面积的。想要计算进去?树池得做得足够大,而且植物配置要符合一定标准才行。
地方标准的差异
值得注意的是,各地在具体执行时会有些差异。比如深圳就特别强调立体绿化,允许将立体绿化按系数折算后全额计入绿地率;而北京的某些重点区域则要求绿地率必须达到35%以上。这些都是项目前期必须搞清楚的细节,否则方案报批时免不了要返工。
说到这里,我想起去年接触的一个案例。某开发商在成都做项目,参照深圳标准设计了大面积屋顶花园,结果到了报批才发现成都不允许将屋顶绿化全额计入——这个失误导致项目重新调整方案,工期延误了整整两个月。所以说,绿地计算这事,真不能只看国家规范,地方标准同样关键。


- 最新
- 最热
只看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