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动式节能设计有哪些特点? - 优集之狐-优集之狐

被动式节能设计有哪些特点?

话题来源: 珠海规划科创中心

说到被动式节能设计,珠海规划科创中心那个深度1.7米的混凝土挑檐真是让我印象深刻。你知道吗?这种设计不需要任何主动能耗设备,就能让建筑降温效果立竿见影。我在广东出差时就发现,这些遮阳构件投射的阴影能把室温降低至少3-5度,而且完全依靠建筑本身的形态来调节微气候,这不就是最纯粹的被动式节能智慧吗?

与气候共生的设计语言

在珠海这种亚热带城市,遮阳设计绝不只是简单的功能需求。比如那些水平挑檐演变成的花坛,既遮挡了烈日,又用植被蒸腾作用带走热量,这种”一箭双雕”的手法太聪明了。记得有数据表明,合理的立面遮阳可以减少建筑40%以上的太阳辐射得热,这栋建筑用混凝土实现的遮阳效果,比后期加装的金属百叶帘要经济耐用得多。

最打动我的是他们对材质的选择。清水混凝土不仅呈现出雕塑感,它的高热容特性决定了白天吸热、夜间散热的特点。这不就是我们老祖宗的智慧吗?就像岭南传统的骑楼,用厚实的墙体来调节温度波动。只不过新技术让这种被动调节更加精准高效。

空间组织的节能逻辑

这个项目把公共设施布置在不同功能区之间的”缝隙空间”,看似是功能分区考量,实则暗藏被动通风的妙招。热带地区的建筑讲究穿堂风,那些空中平台就是天然的通风井道。我记得有个细节,标准层南北完全无遮挡,这不正为自然通风创造了最佳条件?

说实话,现在很多自称”绿色建筑”的项目,动不动就上马昂贵的智能控制系统。而真正考验设计功底的,不正是像这样通过建筑本体就实现节能的方式吗?毕竟最环保的能源,就是根本不需要消耗的那部分能源。

被低估的地域适应性

这种设计思路最值得称道的是它根植于珠海的本地气候特征。对比北欧建筑追求阳光最大化的设计取向,这里的水平遮阳系统完全反其道而行。这让我想到,真正的被动式节能从来都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公式,而必须是设计师对当地气候、文化的深度解读后给出的定制方案。

有时我会想,如果把北欧的大面积玻璃幕场照搬到珠海,即便用了最贵的Low-E玻璃,制冷能耗恐怕也会是个天文数字。而这个项目告诉我们,被动式节能的本质或许就是重新发现和利用那些被现代技术遗忘的本地智慧。

评论 共10条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