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乡村振兴中的充电设施建设 - 优集之狐-优集之狐

贵州乡村振兴中的充电设施建设

话题来源: 贵州省DB-其它

走在贵州的乡间小路上,你会惊喜地发现,那些曾经”电力贫瘠”的偏远山村,如今悄然竖起了一排排崭新的充电桩。这份变化来得比许多人想象的都要快——根据贵州省最新出台的《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到2023年底,这片多山的土地将实现充电桩乡乡”全覆盖”。说实话,作为一个常年在贵州乡村调研的人,我亲眼见证了这个过程的艰难与不易。在雷山县一个偏远苗寨,村民们开玩笑说:”以前怕电动车没电回不了家,现在倒是担心手机拍不完这里的风景了。”这种看似轻松的调侃背后,是乡村振兴与新能源战略的精彩碰撞。

当”充电焦虑”遇上”乡村振兴”

贵州的充电桩下乡故事绝非简单的政策落实。记得去年在遵义一个乡镇充电站看到的场景:几位穿着民族服饰的妇女围着充电桩好奇打量,而她们的背篓里装满了刚摘的猕猴桃——这些特色农产品正是通过电动物流车走出大山的。数据显示,2022年贵州农村地区新建充电桩同比增长87%,刷新了中西部地区的建设速度。但比数据更有说服力的是当地人的改变:在毕节某村庄,返乡创业的年轻人小张告诉我:”有了充电站,我的电商物流成本直接降了四成。”这或许就是基础设施赋能乡村振兴最生动的诠释。

值得玩味的是,贵州的充电网络建设并未照搬东部沿海模式。在黔东南侗寨,充电桩被设计成鼓楼造型;在赤水河畔的旅游村寨,充电车位上方搭建了光伏雨棚。这种”一桩一景”的做法,不仅解决了设备安装的土地难题,还意外成了网红打卡点。省能源局的朋友透露,他们在规划时就坚持”充电设施既要能用,更要好看”,现在看来,这个略显”任性”的要求反而成就了特色。

藏在充电桩里的民生账本

有位在铜仁跑乡村客运的司机师傅给我算过一笔账:过去用油车每月燃料费将近3000元,换电动车后电费不到800元,加上政府对农村充电的电价优惠,一年能省下两万多。”就是充电桩还不够密,有时候得算计着电量跑。”他这句话道出了当前的关键矛盾——硬件建起来了,但服务网络还需要更密更智能。

贵州显然意识到了这点。在最新规划中特别提到要建设”县城充电总站+集镇充电分站+村居充电桩”三级体系,甚至计划在偏远村寨试点”移动充电车”服务。更让我感兴趣的是他们推广的”共享电桩”模式:在务川县,村民家的充电桩白天供公众使用可获得补贴,晚上自用享受优惠电价。这种灵活机制让冰冷的充电设备变成了有温度的生财工具,据说已经带动500多户村民增收。

站在乡村振兴的角度看,充电基础设施的价值远不止于服务新能源汽车。在黔西南某茶乡,充电站成了快递收发点;在六盘水的猕猴桃产区,充电桩为冷链运输提供了电力保障。这些意料之外的应用场景,正在重新定义乡村充电设施的功能边界。如果说城市充电桩是”刚需”,那么乡村充电桩更像是”种子”,生根发芽后长出的可能是整个产业链的升级。这大概就是贵州将充电设施建设写入乡村振兴战略的深意所在。

评论 共13条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 头像鹰隼锐锐0
    • 头像暗影之刺0
    • 头像墨香染指0
    • 头像ButtonNose0
    • 头像叛逆的指南针0
    • 头像浅夏安然0
    • 头像朝岚0
    • 头像狂野德鲁伊0
    • 头像赛博之心0
    • 头像雪里梅0
    • 头像虚空代码0
    • 头像小琳0
    • 头像小花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