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优化建设项目验收流程? - 优集之狐-优集之狐

如何优化建设项目验收流程?

话题来源: 遵义市工程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多测合一”技术导则(试行)

说到建设项目验收流程,真是让人又爱又恨。我刚参与了一个商住综合体项目的竣工验收,那个过程啊…光是盖章就跑断腿了!但从这次经历中,我也深刻体会到优化的必要性 – 数据显示,一个标准建设项目的验收周期平均要耗时30-45天,其中有1/3时间都浪费在重复提交材料和等待签字上。要我说,这里头大有改进空间。

数字化协同平台是关键

前段时间看到某开发区推出的”云端验收”系统让我眼前一亮。他们把规划、消防、人防等8个部门的验收标准都集成到一个平台上,施工单位上传一次材料,各部门并行审核。你们猜怎样?验收时长从原来的38天骤减到12天!这种”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才是未来趋势吧?

不过话说回来,要复制这种模式得注意三点:第一,数据格式必须统一标准,像我见过有些项目CAD图纸和BIM模型不兼容的情况;第二,权限管理要细致,毕竟涉密资料可不能随便共享;第三,得预留容错空间,有些老专家还是更习惯纸质审批。

验收标准也需要”减肥”

记得有次验收时,验收组的王工拿着厚厚一叠规范逐条核对,光”消防通道宽度”这项就要测量8个点位!后来才知道,这些细则有些还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深圳去年就做了件漂亮事,他们对771项验收标准进行梳理,最终取消了113项重复和过时的条款,效果立竿见影。

其实啊,与其在验收时”鸡蛋里挑骨头”,不如把重心前移。像质量保证金制度就很聪明,施工单位为了拿回保证金,自然会主动把好质量关。有些城市试点”告知承诺制”也挺有意思,企业承诺达标就能先投用,后期再抽查,这就叫”放管服”的智慧。

专业人才不能缺位

上个月参加行业交流会,听说某地验收组连装配式建筑节点都不太懂,闹出不少笑话。这提醒我们,流程优化再先进,执行者的专业素质才是根本。建议建立验收专家库动态管理机制,定期考核、培训。

说到底,优化验收流程就像给项目办”健身卡” – 要科学训练(标准合理)、智能监测(数字化)、专业指导(人才保障),缺一不可。你们觉得还有什么好办法?欢迎在评论区交流!

评论 共12条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