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方空间 摘抄:数智绿建科创工作室 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立面近景 摄影:彭娘寺

△ 一层人视角 摄影:彭娘寺
设计单位 nsaaa+珠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项目地址 广东珠海
建成时间 2024年
本文文字由nsaaa提供。
地域性在建筑学中已不再是新概念,特别是在小体量项目中,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尝试表达对地域性的理解然而,对于大体量项目,尤其是高层建筑,地域性似乎被自动忽略。绝大多数设计仍然在追求形式上的创新表皮,依赖不断演进的幕墙技术大行其道。
这种以造型为目的的设计使建筑失去了真实性,任何建筑都可以放置在任何城市的任何地方。标志性设计作为一种制高点宣言,掩盖了空洞的设计和资本的操控。实际上,这种将建筑的“骨”和“皮”彻底分离的做法,某种程度上背离了建筑学,让现代主义在隐秘中回归进古典主义的逻辑。建筑变成了一件拥有造价不菲的表皮的工艺品,既不与周围环境相连,也不与内部空间产生任何联系。

△ 东北角视角 摄影:彭娘寺

△ 朴实的建筑形象 摄影:VanWang
项目位于珠海市香洲区,主要由设计研究院的办公总部、出租办公部分和面向公共的停车楼组成。我们希望方案能够体现研究机构的学术气质以及设计感,与传统的商务办公楼明显区分开来。
珠海市属于南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温度22°C,年降雨量约2000毫米,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是一个非常适宜居住的旅游城市。因此,我们希望设计能打破传统封闭空调办公楼的局限,充分融合当地气候和人文资源,拉近人与自然的关系。

△ 总平面图 ©nsaaa+珠规院
同时,我们相信一栋能够经受住时间考验的建筑必须是诚实的,它应去除掉虚伪的装饰,以最直接、最真实的建筑语言表达自我。混凝土作为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建筑材料,能够很好的表达出建筑的雕塑感和结构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还会呈现风化效果,带有浓厚的历史氛围。我们也希望体现出混凝土精致和易于维护的一面,所以选择了清水混凝土作为主要设计语言。尽管这对一座近100米的建筑来说是巨大的挑战,但在业主的认可与支持下,我们成功地实现了这一构想。


△ 施工过程 摄影:VanWang
建筑长96米,宽27米,高99.8米,立面接近方形。一字展开的水平遮阳板和树池是主体以及裙房部分唯一的语言,它们既回应了建筑的内部功能,又与城市环境相呼应。

△ 体育中心视角 摄影:VanWang
项目定位为高层建筑综合体,按照原本业主的期许,需要建设两栋塔楼,一栋自用,一栋出租。但是这样,设计就又回到了最常规的塔楼形式,办公空间的使用率受到极大限制,同时还产生了两栋办公楼的对视问题。所以,为了保证办公空间的使用效率,并且能够有机会整合出更多的公共空间,我们提出了大板楼的设计方案。
△ 功能分析 ©nsaaa+珠规院
建筑功能按照竖直方向进行布置。自下而上依次为公共停车场、出租办公和自用办公总部三大部分。各功能体块之间插入了公共餐厅、咖啡、体育馆、会议室和报告厅、企业展厅等公共设施。这些缝隙空间成为供人“自由呼吸”的空中平台,为员工提供休憩和放松的场所。


△ 入口大堂 摄影:彭娘寺

△ 通高办公空间 摄影:彭娘寺

△ 休息阅读区 摄影:彭娘寺
在原标准层平面的设计里,我们采用双核心筒的方式,一方面是形成更加稳定的建筑结构,另一方面自然划分出租办公和自用办公区域,减轻交通负荷。两个核心筒之间形成南北无遮挡的开放办公空间,两侧可设置办公室和会议室,极大提高了办公空间的使用效率。虽然最终概念没有保留,但在26米×96米的标准层内,我们实现了灵活的空间划分,既能满足不同面积段的办公需求,也方便出租办公的二次划分,双层通高空间也使得办公环境更加多样。

△ 办公区 摄影:彭娘寺


△ 电梯厅 摄影:彭娘寺

△ 平面分析 ©nsaaa+珠规院
水平线条回应地域条件
珠海虽然气候温暖,但日照强烈。为了避免阳光直射并增加开窗可能性,我们设计了1.7米深的混凝土挑檐,达到被动式节能效果。挑檐展露在建筑外层,窗户自然藏于阴影中。这种水平挑檐成为建筑立面的主要语言,粗细相间,具有很强的雕塑感。

△ 建筑侧立面 摄影:张灏


相较于高区,建筑裙房对周边城市环境的影响更为直接。裙房的主要功能为政府拥有的停车楼,北侧是城市街道,面向珠海体育中心,南侧是学校的教学楼。我们希望打破停车楼带来的单调乏味感,尽量削弱其对城市的消极影响。我们通过水平挑檐变为花坛,借内外错动的变化实现不同尺度的植被的生长需求,同时形成丰富的阴影变化。植被的生长使建筑裙房变成了一座立体的花园,隐藏了停车楼的功能属性,这种变化对城市环境是积极的。最重要的是,身处教学楼的同学们向窗外望去的时候,看到的不会是冰冷的停车楼,而是一片立体的花园。

△ 立面近景 摄影:彭娘寺

△ 立面近景 摄影:VanWang


△ 局部剖面图 ©nsaaa+珠规院

△ 南侧幼儿园外视角 摄影:VanWang

△ 东北角近景 摄影:VanWang
尽管水平线条在整个建筑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我们并不希望这变成一种单一的逻辑。因此,我们并没有将竖向的柱子藏起来,而是将其一半露出外立面,清水混凝土柱呈现出的灰色,与水平清水混凝土挑檐的白色形成对比,在不影响水平语言的同时,增加了另一个层次。

△ 立面近景 摄影:VanWang

△ 立面近景 摄影:VanWang

△ 建筑主入口 摄影:张灏
建筑应该是对城市的直接反馈
项目在建成后毫无争议的成为香洲区,甚至珠海的“标志性”建筑。对于是否是标志性并不是我们设计的初衷,我们也不排斥这样的结果。我们更希望这样一栋看似“朴素”的建筑也能对城市产生积极的影响,推动地区的城市发展和人民的生活质量。我们相信科创中心能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扮演着这样的角色。


△ 一层人视角建筑外观 摄影:彭娘寺
设计图纸 ▽(©nsaaa+珠规院)
△ 一层平面图
△ 二层平面图
△ 六层平面图
△ 七层平面图
△ 十三层平面图
△ 十四层平面图
△ 剖面图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珠海规划科创中心
项目类型:建筑
项目地点: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香华路1007号
建成状态:建成
设计时间:2020年
建设时间:2024年
用地面积:11246平方米
建筑面积:81390平方米
设计单位:nsaaa+珠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方案设计:nsaaa
主创设计师:汪剑柃
设计团队: 候朝阳、潘旖铭、黎明婧、胡岚清
施工图设计:珠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设计团队:徐妍、刘萍萍、张旭玮、汪涛、李良、谷岳林、邓德源、王军君、朱孔敏、姚青霞、王宏、王兴隆、周梦琪、罗丹、蒋洪赞、陈晓睫、梁桂华、陈睿、张茜子、周韬、刘丽萍、刘丹
施工:中建三局
业主:珠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造价:5.5亿
摄影师:彭娘寺、张灏、Van Wang



















- 最新
- 最热
只看作者